【必备】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
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,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。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:
大家好!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第15册第11课的《发现与创造》。(板书课题)现在我从5个方面来进行说课。
一、教材分析:
1.教材内容
本课设计为2课时。是初二年级的课程,它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。主要是对上一节课的延伸,也是对初一课程的一个提高!
说明:承上——这节课是个对材料认识与发现创造的课程,是对第13册《收集与创造》、《资料册的设计与制作》的一个延续,因为这都是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、并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的课程,意在为学生打开一片她探索和创作的天地。启下——因为本节课又是一节综合课,对初二及初三的以及设计方面均有体现,例如第15册《公共设施设计》、第17册《传统与现代艺术》。
教材体现了:①认识材料的种类、发现材料的美感、合理的利用材料;②了解相关的造型及色彩知识;③发挥材料的特点,制作美术作品,了解创作的方法。
我选择面具作为切入点,原因1是教材中有各种材料制作的人脸造型,可理解为面具。原因2是意在“弘扬祖国优秀艺术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”,对此有所认识与提高,这也是我上本节课的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。
这节课是利用简便易找、便于制作的材料,设计制作面具,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面具的制作当中。学生可结合表演活动设计面具,并在活动中展示、体验、交流面具。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。这也是体现了新课标总目标中的观点。
初中阶段教学目标:有意图地运用形、色、肌理、空间和明暗等语言,选择恰当的工具、材料,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,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,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,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。
2.教学目标
(1)知识目标:了解材料和创作的关系,通过制作面具发现面具的造型、色彩、材质特征。
(2)能力目标:培养学生捕捉和发现材料美感的能力,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。
(3)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: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、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。能从多元(历史的、文化的)角度认识面具,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,提升品德修养。
3.教学重点
(1)发现材料、认识材料、运用材料;
(2)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、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。
4.教学难点
设计出具有新意、艺术效果独特并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征的面具。
5.教具准备:多媒体PPT演示;板书辅助教学;大量图片及文字资料;学生收集的照片(自拍)及实物展示品;音乐素材若干等。
二、学情分析
我们学校是朝阳区一所市级示范校,学生有较好素养,善于发现,充满了探索性、有创新意识;但又具有不确定性、自律能力表现的较弱。
所以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创新力的培养:动手能力的培养;造型能力的培养;构成能力的创新;创造性思维的培养(写实、意像、抽象);创新力培养的成果展示。
这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学生方面的体现,在教师方面,我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,教学成果奖的参评曾进入终评阶段,我也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。
三、教法、学法的运用
运用以下教学法:讲授法、演示法、合作法、探究法、现代媒体、提问法、实践法、复现法等。
体现了“三导教学”的模式:一导主体视觉形象,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。二导形式美特点感受,促进学生对形式美感、趣味中心的感受与理解。三导小组判断与评价,促进学生判断能力、想象能力、创造能力的发展。
四、教学过程
教学过程包括以下6个环节:导入;材料的发现和利用;面具的设计与制作;作业展示;艺术体验、展示、交流;课堂小结。
课前准备及环境的布置:(1)多媒体课件、图表、面具光盘;(2)面具相关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;(3)学生制作面具的海绵纸,胶水等;(4)学生表演节目用的道具和音乐。
1.导入
我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,你知道是什么吗?——面具!
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么?(学生猜?)
原来就是一个包装盒的衬!
原来这样不起眼的废器物还能做出这么好看的面具!
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,我们了解了面具的起源以及艺术特征,还知道了面具的很多故事,
设计意图:我这样设计的目的以兴趣做先导,运用提问法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。
2.材料的发现与利用
再来看一些面具,能看出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么?
欣赏中外面具作品,在欣赏中,同学们发现面具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!
设计意图:开阔视野、了解有关面具的更多信息、拓宽创作思路。
3.面具的设计与制作(板书)
戴着面具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呢?你愿不愿跟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面具呢?
这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要作面具首先要了解人物特征:设计典型的面具形象。
实际上是我们要突破教学难点的地方,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来欣赏影片《马兰花》(插入视频片断)。
看完后,同学们分组讨论剧中人物,了解人物性格、特征,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更适合这个人物,比如说小兰,美丽善良,造型上是圆形的?尖形的?还是方形的?
设计意图:了解剧情,让同学们脑海有很多的人物造型,才能有更多的想象力!
这里是解决教学难点的阶段。
(1)设计造型
引发学生思考:设计什么风格的面具?(粗犷、奔放或细腻;写实或抽象)
以上是设计造型阶段。
(2)选择材料
面具所用的材料,在古时候以青铜、玉、陶为主,现代面具多用木头,还有布、瓷、皮、铜、纸、棕、竹、瓢、泥、石膏,甚至塑料和玻璃钢等。材料不同, 装饰方法也不同。根据材质可雕刻,可绘画,也可用纸浮雕的方法制作。
(3)设计色彩
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人物的个性?(色调统一、色彩对比强烈)
面具色彩丰富,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,下面我们欣赏一些典型的藏面具吧,让我们测试,看看你对色彩与人物的特点把握如何!
(4)动手制作
采用什么样的制作方法?(平面或立体)
选、剪、折、弯、叠、挖、扣、贴、粘等等很多的手段
过程为:①确定主题;②画出草图;③选材制作;④加工装饰。
大胆夸张、合作创新
设计意图:让同学们了解制作过程,设计出富有个性的面具,体 ……此处隐藏6146个字……容,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,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。)
(三)复述故事
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?请尝试用第一人称进行复述。在此基础上,理清这首叙事诗脉络。
明确:本文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“致词”,诗的前四句是“致词”的由来,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;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,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。
(设计意图:在故事复述中走进文本,与文本进行交流。既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,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内容及写作脉络。)
(四)解读诗歌
假如你是导演,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,你会安排几个场景?说说你的思路。
(设计意图:立体化再现课文内容,引导学生深层次走进文本,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,且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)
1.听妇之苦
齐读“听妇致词”一环节,思考:这一部分写了老妇人哪几方面的苦?
明确:丧子之苦;困窘之苦;应征之苦。
2.观吏之怒
(1)在表现差役时,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?
明确:捉、呼、怒;夜、夜久
(2)有人说:《石壕吏》中老妇的“致词”全都是差役步步紧逼出来的。你同意这个说法吗?为什么?(引导学生体会藏问于答的写法)
小组研讨交流,之后完成填空。
石壕吏:________________
老妪:三男邺城戍。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石壕吏:______________________
老妪:室中更无人。
石壕吏:______________________
老妪:惟有乳下孙。
石壕吏:______________________
老妪: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
石壕吏:______________________
老妪: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(设计意图:走进文本,在梳理文章层次的基础上,抓住关键词句深挖文本内容,体会人物性格;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领会文章藏问于答的写法,体会作者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语言特色;突破教学难点。)
3.察作者之情
从这首诗中,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?诗人为什么不站出来?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?
明确:矛盾,国事危急需添兵,然而丁壮殆尽,兵员枯竭,全诗即在这矛盾中展开了历史画卷;忧国忧民。
补充:嫁女与征夫,不如弃路旁。--------《新婚别》
勿为新婚念,努力事戎行。--------《新婚别》
子孙阵亡尽,焉用身独完。--------《垂老别》
(设计意图:与作者对话,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,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、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;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。)
(五)问读诗歌
学习了《石壕吏》,你还有哪些疑问?提出来,大家一起研讨。
(设计意图:学贵有疑,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;在问读中再次走进文本,查漏补缺,深化理解,做到: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。)
(六)改写诗歌
把《石壕吏》改写成一篇记叙文。
[提示]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,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、语言和神态;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。
讨论交流:对环境具体描写
对人物细致刻画(参照插图)
丰富故事情节
(设计意图:通过改写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,练习取舍和组织材料;同时有效利用文章的插图资源,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;体现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。)
(七)推荐阅读
课外阅读杜甫“三吏”“三别”的另外五篇文章,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三吏:《新安吏》《潼关吏》
三别:《新婚别》《垂老别》 《无家别》
(设计意图: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,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,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挖掘;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,在课外阅读中开拓视野,增长见识。)
(八)布置作业
背诵并默写《石壕吏》
(设计意图:强化基础,关注并规范书写;在背诵默写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,做到准确无误。)
说课稿 篇5教学内容:
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、六年制小学美术教材岭南版第三册第一单元《水中的鱼》。
教学目标:
审美领域: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。
技能领域:能大胆创新作画,合作画一幅色彩鲜艳的《水中的鱼》。
情感领域: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。
教学策略:
欣赏讨论法、小组合作学习法及电软演示法。
教学重、难点:
使学生能掌握表现出鱼在水中的游姿、动态,并以此体现“水”意。
教具:
多媒体软件、四幅上好底色的海底图、课题。
学具:
画纸、水彩笔或蜡笔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新课:
猜谜:从不离水,摇头摆尾,鳞光闪闪,满身珠翠。(鱼)
在学生猜出正确答案后请几位同学讲讲:你是怎样猜出它是鱼的呢?
二、讲授新课:
(出示多媒体课件)
1、听一听:
请同学回答你听见什么声音?从而引出“水”。
2、欣赏分析:
a、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鱼。
要求:一边欣赏一边观察这些鱼的形状和色彩。
b、提问:你觉得自然界的鱼漂亮吗?哪个同学记得它们的形状和色彩呢?
(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)
3、欣赏教师范画:
引导学生进行比较,提问:小朋友你觉得哪条鱼画的最生动呢?
教师强调;画水中的鱼,只要画出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,不用画水,人们也可以感觉到鱼是在水中的。鱼游动时全靠鱼尾的摆动,一般的鱼是向左右摆尾的,若能画出摆尾的形状,便能表现出有动感的游鱼了。
4、演示如何把自然界中的鱼用美术的方法画出来,使学生懂得画鱼的方法。
(1) 先确定鱼的外型。
(2) 将鱼的花纹确定下来,细致的画出来。
(3)设色。
三、学生作业:
利用一封邀请信请同学们帮海底世界的鱼设计漂亮的衣服参加舞会,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各种各样的游鱼,小组合作完成。
四、教师辅导:
了解学生,帮助解决作业中的问题。
五、展示讲评作业:
把自己画的鱼剪下来贴到所在的组的海底图上。
全班评出画的最好的一组,并表扬。
六、全班同学在音乐声中扮演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。
附
板书设计:
水中的“鱼”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