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实用】说课稿集合8篇
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,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。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说课稿 篇1一. 说教材
《两只鸟蛋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,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。在这首小诗里,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启发下,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,对小鸟的关爱,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二、 说教法
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是设计合理的教法。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,我主要采用讲授法、启发式结合的教法,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。动手触摸让学生手脑想象,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。因此,我将遵循直观性、抽象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,在教学中采取课文扶、生字半扶半放的教法,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,学生为主体的“双主”活动。
三.教学目标:
1、 知识与技能目标:
⑴ 认识蛋、取等12个生字,会写听、唱6个字。
⑵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。
2、过程与方法目标:
引导学生从“妈妈”的语言,“我”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。
3、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,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。
四. 教学重点:
⑴ 引导学生从“妈妈”的语言,“我”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。
⑵ 识记生字,有感情的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。
五. 教学思路:
一、设疑激趣,引入新课。
由课件展示鸟儿欢快的在树梢欢唱,推进到树上鸟巢中的两只鸟蛋,自然而然地引出今天要讲的故事。
出示课题《两只鸟蛋》
这一环节,亲切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。
二、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在让学生拼拼读读生字,初步读通课文后,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读了这篇课文后,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?
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有两位基本能说清事情的主要内容:“课文写一个小朋友取下两只鸟蛋,妈妈告诉他,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,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,小朋友听了妈妈的话,就小心地把鸟蛋送还了。”
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切中要点,我都给以肯定和鼓励,因为这毕竟是刚开始了解课文的阶段,学生只要能有初步的认识就够了。
三、逐段朗读,加深理解
1、学习第一小节:
⑴ 出示鸟蛋实物,让生观察,说说鸟蛋的样子,亲自摸一摸鸟蛋?(通过摸鸟蛋,调动学生的兴趣。)文中的小朋友和你的感受一样吗?找生读第一小节。
⑵ 比较“鸟蛋凉凉的”和“凉凉的鸟蛋”:你发现了什么?
(引导学生发现这类词语的特点:词序不同,但表达的意思相同。)除了凉凉的鸟蛋还有什么是凉凉的?你还能像这样再说几个吗?
⑶ 指导朗读:读出高兴的语气。
2、学习第二小节:
⑴ 轻声读文,思考:你怎么知道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?
⑵ 出示小鸟破壳的图片或课件:引导学生说一说。
⑶ 体会鸟妈妈焦急不安的心情,并指导朗读。
表演者试着把妈妈的语气读出来。
⑷ 朗读。(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读文,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感受能力。)
(利用多媒体课件,演示“小鸟破壳而出”的过程,让学生亲身体验“小鸟是由鸟蛋孵出来的”,引导发现“一个鸟蛋就是一只小鸟,就是一个可爱的生命”,学生经过探究,课文难点迎刃而解,爱鸟之情油然升起。)
3.学习第三小节
我特意抓了“捧”这个词语,这个词似乎与第一段“小小的”一词互相矛盾,但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,学生马上抓住了妈妈的话“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”,有个孩子还说“我现在手上捧的其实就是两只小鸟,也是两个小生命!”孩子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他们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。
4.学习第四小节
我在妈妈的启发下送回鸟蛋后,我的心情是舒畅的,开心的。这一节主要放在朗读上,体会情感的宣泄。
四、拓展延伸
本课教育学生保护鸟类,鸟类是人类的朋友。在学完课文,理解课文后,我又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益鸟的课外资料,让学生对为什么要保护鸟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,并发散思维,让学生想像假如世界上没有鸟类会如何?进一步体会保护鸟类的重要性。课后,我认为拓展的度不够,还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续编故事的练习,以达到情感的升华。
说课稿 篇2一.说教材
1.地位与作用
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重要的基本定律,它将电流、电压、电阻三个电学物理量有机地统一起来,同时,它的学习还将关系到电功、电功率等更多、更深内容的学习和应用,所以欧姆定律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,起关键桥梁的作用。
电学内容是物理中考的主要考点,而欧姆定律又是电学中的重点和基础,因此,本节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2.知识结构
(1)通过探究电流跟电压、电阻的关系,推导出欧姆定律。
(2)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。
二.说学生
整体情况: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 的能力,但对较复杂的问题不能主动探究,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,其中,也有少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,反应敏捷,能力较强。
应对方法: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,从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和要素上,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思路和方法,特别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。
三.说目标
1.三维目标
知识与技能
(1)理解欧姆定律,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。
(2)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跟电压、电阻的关系,归纳得出欧姆定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。
(3)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曲折和乐趣,激发学生的好奇心,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。
2.重、难点
对于欧姆定律,《课程标准》要求学生“理解”,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,探究欧姆定律,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来处理多个量之间的关系,同时,还要熟练地使用各种仪器、仪表(电压表、电流、滑动变阻器),包括正确连接线路,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都有较大的作用,因此,欧姆定律及其探究过程是本节重点。
对学生来说,这个实验电路比较复杂,测量的数据较多,又要控制变量,操作起来比较麻烦,所以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欧姆定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。
四.说教学方法、实验器材
教学方法分析:控制变量法、实验导学、合作探究、归纳结论。
教学仪器分析:电压 ……此处隐藏9435个字……学的应用,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。
(四)课堂小结,激励评价。
对学生在知识掌握、技能提高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;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,进行自评、互评,发扬优点,弥补不足,不断进步。
说课稿 篇8一、教材分析
1.地位和作用
本节课是《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》的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内容,是学习了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余弦函数的图像之后,进一步学习余弦函数的性质。该内容共三个课时,这里讲的是第一课时。正弦、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三角函数内容里的重点内容,也是高考热点考察的内容之一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,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且渗透了数形结合、类比、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,为高考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铺垫。
2.教学目标
(1) 知识目标:类比正弦函数的性质,观察正弦、余弦函数图像得到余弦
函数的性质,并掌握性质的应用。
(2)能力目标:培养学生应用分析、探索、化归、类比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能力;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(3)情感目标: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研究过程,体现发现的激情,享受成功的喜悦,感受数学的魅力;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和阶梯形问题,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感,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、积极学习数学、应用数学的热情。
3.教学重难点:
(1) 重点:从余弦函数的图像得到余弦函数的性质
(2)难点:余弦函数性质的运用
求函数的定义域、值域,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、奇偶性的判断,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,应该对这些性质的应用进行多层次练习,通过循环反复、螺旋递进方式进行练习,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余弦函数的性质及应用。
二、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析
(1)知识结构:学生在必修1学习了函数的有关概念,以及几个中学阶段的初等函数,在本章书的第一节介绍了周期函数的概念,角的概念的推广,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,所以已经具备了这节课的预备知识。
(2)能力方面: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的能力,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已经略有了解,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。
(3)情感方面:高一学生参与意识、自主探究意识逐渐增强,能够对认识有冲突的、能够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比较感兴趣。
三、 教法学法分析
(1)教学方法:引导发现教学法
基金项目:广东省教育科学“十五”规划重点课题(JZA02010)
为了把发现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,把成功的体验让给学生,为了立足于学
生思维发展,着力于知识的建构,就必须让学生有观察、动手、表达、交流、表
现的机会,采用引导发现法,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分享到探索知识的方法和乐趣,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,再创造的过程。
(2)学法指导:根据“倡导积极主动、勇于探索、师生互动”的基本理念,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、能力、情感等因素从而把学法定为问题探究学习方法。
四、教学过程分析
(一)引入新课:
(1)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;
(2)观察它们的图像,自主探索两个图像之间的关系,得出两个图像位置间关系的结论:余弦函数的图像可由正弦函数的图像向左平移 个单位得到。
设计意图:通过画出图像,研究图像间的关系,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、研究问题的能力。
(二)余弦函数的性质探讨
(1)从两个图像间的位置关系,小组合作讨论,从两个方面探讨:与位置无关的性质有哪些,与位置有关的性质又有哪些。
设计意图: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,充分体现“新课程、新理念”的思想。
(2)师生互动:
一起回顾正弦函数的性质,类比其性质,得到跟位置无关的性质;再结合
余弦函数的图像,再得到跟位置有关的性质。并对比正弦、余弦函数的性质的异同。
设计意图:通过学生观察、类比、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余弦函数的性质,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,类比学习,达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。也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。
(三)余弦函数性质的应用
1、课本例题探讨
设计意图:立足于课本,让学生熟练掌握函数图像常用的画法—五点法,并通过图像能够观察得到函数的性质。
2、课本思考交流:
设计意图: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借助图像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,强调图像的作用,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,并且为下面求函数的定义域打好基础。
3、典型例题剖析:
例1: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
组A.① ;② ;
组B. ③ ;④
设计意图:
①为了掌握求函数的定义域的方法,我设计了例1,考虑到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性,我安排了A、B两组题,意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用适合自己的题组,通过思考每位同学都能自主地完成,从而能让学生都能够体验到,获得知识时的一种成功感、喜悦感,而且又能够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的热情,体现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效果。
②通过两组题,着重强调了求函数定义域的关键是转化为解三角不等式,重点突出了图像在解题中的作用,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,从而达到了突破本节课的一个难点。
③为了满足优生吃不饱的现象,我对求函数的定义域又作了课后展望:
求函数 的定义域,作为课后思考。
例2:求下列函数的值域:
(1) ;(加强条件 )
变式:
设计意图:
① 到掌握求函数值域方法,我安排了例2,然后对条件进行加强和变式,让题目由浅入深,螺旋递进,使学生的知识逐渐深化。
②对于变式,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,后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,讨论 的符号对值域的影响,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分类讨论的思想,有效激励学生探讨问题,掌握知识的方法,同时进一步体现教材的再度开发。
(2) ;
引申:
设计意图:
①使学生把三角函数的内容跟二次函数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,能够把三角函数求值域转化为熟悉的二次函数求值域,设计了一道有关三角的二次函数求值域的题型。让学生体验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。
②对于如何解这类型的题目时,我特别设置错误的结果,有意让学生从错误中比较深刻掌握,换元后的变量的有界性。一定要注意
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类型的方法,我考虑对该题引申为带有参数,
让学生作为课后展望,这也是再次用到分类讨论思想,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、讨论问题的完整性、周密性。
(四)小结:
本节课由学生进行小结,提出掌握了哪些内容,还有哪些有疑惑。
设计意图:让学生来说,打破以往由老师小结的一惯做法。
文档为doc格式